清风徐来返回

2023-03-28 09:39:36 来源:解放军报

       苏东坡笔下洋洋洒洒的诗词歌赋中,包含着繁星霁月、春花冬竹、苦雨残雪等各种自然意象。笔者以为,在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意象中,苏东坡或许对大自然的那一缕清风也有一份特殊的情愫,以至于读者能够从他的诗文中屡屡感受到自千年之前穿越而来、且令人神清气爽的那缕“清风”。

  走进东坡笔下的“清风”里,我们不妨先来欣赏苏轼的一首具有鲜明哲理意味的词作《满庭芳·蜗角虚名》:“蜗角虚名,蝇头微利,算来著甚干忙。事皆前定,谁弱又谁强。且趁闲身未老,尽放我、些子疏狂。百年里,浑教是醉,三万六千场。思量。能几许,忧愁风雨,一半相妨,又何须,抵死说短论长。幸对清风皓月,苔茵展、云幕高张。江南好,千钟美酒,一曲满庭芳。”

  词的大概意思是,微小的虚名薄利,不值得为之忙碌不停。名利得失之事自有因缘,得者未必强,失者未必弱,不必每天削尖脑袋去钻营,不如趁着还没有老去有点闲暇时光,抛开束缚,逍遥豪放一些。人生至多只有百年时光,细想一下,忧愁和风雨或会困扰我们半生,因此又何必要一天到晚计较短长呢,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,以苍苔为褥席,以高云为帷帐,宁静安然地生活。江南的日子很美好,千钟美酒,再来一曲优雅的《满庭芳》。

  词的上片由讽世到愤世,下片从自叹到自适,揭示了作者宠辱不惊、超然物外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。该词用语率真自然,词风奔放舒展,全篇议论为主,夹以抒情,情理交融。

  这首词创作的具体时间不详,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宋神宗元丰三年(1080年)之后、苏轼政治上遭遇重大挫折被贬黄州期间所写。此前,词人遭遇了几乎被置于死地的多舛人生和艰难困顿的贬谪生活,亲身经历了当时官场相互倾轧的政治生态,于是便以“人生看得几清明”(苏轼《东栏梨花》)的通透和觉醒,写下了这首令世人警醒的哲理诗,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大自然朗朗清风的向往和期许。

  “幸对清风皓月”,我以为,这是词人的一种精神追求,一种人生境界。“清风”到底有多珍贵?东坡在《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》和《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》两首诗中曾经有过“清风一榻抵千金”和 “一枕清风直万钱”的说法。比喻或许有些夸张,但由此可以看出,苏轼对与清风相伴而眠的心驰神往。

  诵读完《满庭芳·蜗角虚名》后,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东坡的《点绛唇·闲倚胡床》。这首词的前几句:“闲倚胡床,庾公楼外峰千朵。与谁同坐。明月清风我……”闲来无事,靠坐胡床,从庾公楼的窗子朝外望去,诸峰美景尽收眼底。山外青山楼外楼,宛如花开千万朵,全部微缩在“窗含”的镜头中。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由景及人,作者设问,和谁一同倚坐?答曰:明月、清风、我。此时,词人已经把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。不是“我”只身一人,清风、明月也被拟人化地比作了另外两人。这与大诗人李白《月下独酌·其一》中的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在两位古代先贤的眼里,清风或明月已经不只是一种自然意象,而是一种被人格化的精神境界,一种值得去追求的理想情怀。

  在经历了宦海浮沉、颠沛流离的人生之后,苏轼对自然界那一缕清风的向往和期许是发自内心的。笔者很喜欢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的那一段话:“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这是元丰五年(1082年)苏轼被贬黄州,与朋友月下泛舟夜游赤壁时写下的。这篇著名的《赤壁赋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,对之后的赋、散文、诗产生重大影响。此赋的构思独具匠心,情韵深入细致,理意透彻精辟。作品由月夜泛舟的舒畅,到怀古伤今的悲咽,再到精神解脱的超然,可谓理性而又达观。作者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、个人不能强求予以,从而进一步说明,江上的清风有声,山间的明月有色,江风无尽,皓月长存,天地无私,此乃大自然对人的馈赠,你我可以置身其间而自得其乐,共同享受。赋中所表达的思想,与李白《襄阳歌》中“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,玉山自倒非人推”有着相似的妙理深意。

  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。赤壁,让苏轼领略了千年历史的沧桑巨变,也让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和哲学意蕴。万物皆在变化,唯有日月星辰亘古不变。人生来去匆匆不过数十年,尺寸之间,股掌之上,千年的沧海桑田退却了繁华,剩下的便是一如清风的恬淡与寻常。“明月清风好在哉”(苏轼《南乡子·席上劝李公择酒》),正是词人追求清高洁白操守的诗意诠释。

  作为一位中国文化领域的旷世奇才,苏轼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厚的精神财富。其中最为可贵的莫过于他在多舛命运、苦难经历伴随其一生的情况下,依然保持着一种乐观而积极的生活态度。自然界那一缕清风的清朗与清新,或许就是东坡文化人格的写照吧。